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

想要運動,選擇重訓比較好?還是皮拉提斯比較好?(下篇)





我為了9月份的三體比賽,在這段期間,報名了重訓課程,用一個重訓學生,和皮拉提斯老師,雙重身分的角度,分享我對於這2種運動的感受。

 

前情提要:運動目的與身體負重能力


上一篇說到,皮拉提斯跟重訓有2個本質上不同的地方,分別是運動的目的,以及你身體可以負重的能力。

目的不同,運動型態也不一樣。重量訓練聚焦在,盡可能提升最大肌力的上限,皮拉提斯強調脊椎的穩定,做出手腳活動。

例如我想要短時間內,盡可能提升我的爆發力,那麼重訓是不錯的選擇;相反的,如果你想改善痠痛,調整體型步態,那皮拉提斯就會是更好的方式。

而身體的負重能力,重訓追求的是身體最大肌力的向上提升。所以按部就班的訓練下,到最後會在65%~85%的最大肌力的區間去刺激肌肉細胞,讓肌肉肥大,力氣變強。所以在健身房,可以看到槓片以2.5~20公斤的單位,逐漸加上去。

而皮拉提斯講究在脊椎穩定前提下,做出手腳協調活動。負重的出現,目的在於干擾核心肌群的穩定,讓身體學會在各種情境下,保持脊椎的穩定。

所以皮拉提斯的負重,通常變換姿勢,或是加上輕巧的彈力球、彈力帶,就感受到重量的增加。很少看到高公斤數的啞鈴槓片,來增加身體的負重。

所以從身體負重能力來看,重訓的肌力增加,是刻意練習且必須達成的主要目的;反觀皮拉提斯,主要目的是脊椎穩定性提升,手腳減少代償動作。身體的肌力提升,可以對抗外在阻力,反而是附帶出現的成果。

接下來這篇文章,會放在3個動作細節上,分別是:用力方式、動作協調、以及疲累程度。我感受的,重訓跟皮拉提斯有什麼樣的不同。


用力方式


重訓跟皮拉提斯,訓練背肌都是很重要的目標,而訓練背肌,經典的動作就是划船。

在重訓的划船練習中,我常常聽到教練的口令,要我刻意夾背,肩胛下壓。挺胸,用背部的力氣夾起來,拉動把手。

教練的用意是,槓片會重,避免我的肩胛骨因為槓片的重量,被拉往前,造成圓肩與駝背的姿勢。變成後背的闊背肌出力變少,甚至不出力,只靠手臂的三頭肌的力氣划船。

但是如果我在皮拉提斯的課堂上,讓學員做划船的動作時,我的關注點反而是,肩胛骨能不能順利上轉/下轉,前引/後收。從背部帶動手臂,做出划船的動作。

這就讓同時有在重訓跟皮拉提斯的學生覺得好奇:一樣練習划船,一樣訓練背肌,但是肩胛骨的動作,一個說要固定好,另一個反而說要自由活動,是什麼原因會這麼不一樣呢?


重訓專注局部肌肉,皮拉提斯強調動力鏈


我自己的想法,重量訓練通常會是,專注在主要單一肌肉群的訓練。能夠減少次要肌肉群的幫忙,甚至避免錯誤的代償,重訓效果就越明顯。

譬如說在划船的過程中,主要訓練的是你的闊背肌。那麼刻意挺胸,把肩胛骨下壓、夾緊、固定,減少圓肩的姿勢。划船過程中,手臂三頭肌的代償用力就越少,那闊背肌就需要傾全力的使力,訓練的效果也越顯著。

皮拉提斯看重你整體的用力方式,什麼叫做整體的用力方式呢?

在運動的角度上,有一個概念稱之為動力鏈。動力鏈的概念,就是把身體從頭到腳,把相串連的肌肉群當作是一條鏈來看待。

動力鏈用力的時候,是整條鏈上的肌肉群在協調發力,就像接力賽一樣,一棒接一棒,形成力量的傳遞鏈。這樣力量的串連,可以做出比單一肌群更有力量的動作表現。

例如划船的動作來看:
第1棒,背肌啟動;
第2棒,帶動肩胛骨跟肩膀的旋轉肌群;
第3棒,手臂肌肉用力;
第4棒,連結到手掌的抓握。

這一串的協調動作,讓肩胛骨可以當作脊椎與手臂的中間橋梁。肩胛骨配合手臂動作,在背部內收與前引的動作過程中,收縮與放鬆背部的肌肉群。

因此在用力的方式來看的話,重訓會比較專注於局部關節動作,藉由槓片重量,刺激我們的手腳大肌肉群。

而皮拉提斯則是會比較針對全身的動力鏈,去完成全身整體的運動方式。而這樣的不同用力方式,也造就了動作協調難度上的不一樣。


動作協調


以協調的複雜度來看,通常重訓會是比較單一且簡單。

意思是說,在重訓的過程中,因為我們要用大重量去訓練單一的肌肉群,所以在動作過程中,不可能做出很複雜的協調動作。

譬如說,以蹲舉這個活動來講,雖然上半身揹著槓跟槓片,可是這些槓管跟槓片只是放在我們的肩膀上方,當做負重的來源。真正用力做動作的,主要以屁股髖關節和大腿膝蓋的下肢大肌肉群。

絕對不會看到,在做背槓蹲舉的過程中,除了蹲到站,站到蹲以外,同時加上身體轉身,視線輪流向左右方向移動,因為牽扯到脊椎跟腳兩種不同的動作協調。

在大重量負荷的情況下,全身的肌肉張力都會提高繃緊。在這個狀況下,人體是不可能做出這麼多部位的協調動作。

而皮拉提斯是一個動力鏈的運動方式,反而就會帶動很多部位的動作協調。

譬如說,下圖看到我用器械床做棒式,同時加入髖關節的往外旋轉。這個動作包含腿部踢動器械床,臀肌做出髖外旋,腹肌穩定腰椎與骨盆,背肌的肩胛穩定,以及手臂肌群的支撐。



 
所以對皮拉提斯的動作來說。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多部位的流暢動作表現。

而多部位流暢動作表現的基礎,在於可以「穩定的控制」你的身體脊椎,不會因為手腳的動作,而產生太大的晃動與失衡。要注意這邊穩定地控制,並不是僵住卡死,而是有餘裕空間可以做微調活動。


疲累程度


很直覺的當然會是重訓多於皮拉提斯。我個人的感覺,如果10分是力竭的程度,重訓可以到7、8分,而皮拉提斯大概在5分上下。

因為重訓,他是用最大重量的六到八成,去讓局部的肌肉群做出單一的動作。所以對於某些肌肉群來說,在這一段的訓練時間內,他被刻意的訓練多次。導致在訓練過程後,肌肉通常都會有很明顯的酸痛跟緊繃感。

而皮拉提斯目的不在於要把人訓練到很累,很喘,很不舒服。通常皮拉提斯講求的是,在你的運動過程中,可以保持你的呼吸,控制脊椎穩定,精確使用到該用力的肌群,完成動作上的協調。

在活動過程中,你為了要做出穩定的動作表現,你的某些肌肉群確實會特意的用力,讓你當下覺得很酸很累大爆汗。可是在課堂結束之後,你其實是會感受到一種暢快的感覺,像是身體卸掉厚重繃緊的鎧甲,回到放鬆輕盈的感覺。


結論


重訓跟皮拉提斯在技術上面的差異:重訓要讓局部肌群刻意用力,會鎖住不相關的肌肉關節避免代償。又因為大重量訓練,沒有複雜酷炫的多部位協調動作,導致訓練完,身體某區域會特別緊繃、痠痛、疲累。

皮拉提斯強調動力鏈的動作協調,從脊椎的穩定出發,帶動手腳的活動。所以只要脊椎核心肌群夠穩,就可以挑戰酷炫華麗的高難度動作。運動當下會覺得用力的肌群很累,結束後會有釋放緊繃感,活動更為輕盈的感覺,整體累度相對較低。

以上就是我這段時間去健身房重訓的時候。把重訓的感覺跟皮拉提斯練習的感覺,做一個很主觀的比較。

你會發現,要建立一項運動習慣,運動的目的會很重要,因為目的會關係到後面挑選運動的負重強度、用力方式、動作協調,以及疲累程度。

但是如果你說,我只是想運動,純粹就是在生活中增加事情來做,沒有特別目的。那麼我會建議是以皮拉提斯作為入門運動。

練習呼吸,察覺到核心肌群的用力。能夠保持脊椎的穩定性,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肌力。有能力後,挑戰華麗的協調動作,增加成就感,同時感受到運動後的放鬆、舒服的感覺。

行有餘力,想要再針對某些肌群做刻意訓練,或是參加一些比較需要爆發力的活動的時候,這時候已經有一些體能基礎,就可以轉銜到重量訓練或是其他專項運動。

專項運動跟皮拉提斯有什麼不一樣,相關細節,可以參考:運動不能打球、跑步就好嗎?用飲食概念讓你秒懂需要哪種運動!

以上的分享就給大家參考!如果你想要開始皮拉提斯運動的話,以下是我目前提供的皮拉提斯課程商品。選擇你有興趣的課程,再用社群軟體私訊我就可以了喔!


Fanson Pilates課程商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