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肌肉緊繃的時候,會做伸展運動自我放鬆。可是你知道,你覺得有拉到酸酸緊緊的位置,真的是造成你緊繃的地方呢?又或者是,你其實一直在伸展本來就沒有緊繃的位置呢?
有些學員跟我聊天時,也會說到他自己在做伸展活動時,感覺酸酸緊緊的位置,但伸展完以後的感覺,好像還是有緊繃的感覺在。
於是我請我周遭朋友,做身體前彎以及後仰的動作,伸展身體前側以及後側的肌肉筋膜。結果還真的發現:同樣的伸展活動,不同的人伸展,會有不同的動作表現,成為一種「伸展運動圖鑑」。
![]() |
(同樣的身體前彎伸展,除了手指跟地板距離不同以外,每個人的動作模式也不完全一樣) |
身體傾向最小阻力動作:緊繃位置不會拉到,鬆弛地方過度拉伸
跟技巧學習不一樣,技巧學習需要不斷的嘗試錯誤,去找到用力最小、協調最順暢、直覺動作反應的最快路徑。而簡單動作的伸展,就算沒有太多的練習,也會有一個最快路徑。
換句話說,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自動駕駛機制,去導航出一個「阻力最小」活動模式。
這個「阻力最小」的模式,在學理上有一個名詞來描述:相對靈活性(relative flexibility)。意思是說,如果我們要活動的肌肉受傷,或是關節卡住,那麼臨近的肌肉跟關節會出來幫忙。像是肌肉出更多力氣,長度拉更長;關節活動角度更多,讓身體可以完成動作。
例如身體前彎手摸地板,大多數人身體前彎到底之後,會發現腿後膝窩有明顯的痠痛緊繃感。可是實際上他們的脊椎卡住,缺少分節動作。前彎時脊椎像板子一樣,直直地往下掉,於是大腿後側肌肉被迫延展更多,伸展到極限後,就是膝窩腿後產生痠痛緊繃的感覺。
這種脊椎關節卡住﹐但是大腿後側過度延展的狀況,很多人會以腿後膝窩痠痛緊繃的感覺,直觀的認定肌肉柔軟度不好。接著拼命地去按摩、拉筋,想要讓自己的柔軟度變好,卻反而沒有注意到,卡住的脊椎關節仍然沒有分節的活動能力。
覺察身體,動作穩定,確實發力
既然卡住的部位,會讓周邊的肌肉或是關節過度活動來幫忙,那運用同樣的邏輯:我們只要「有意識」的穩定好周邊肌肉跟關節,讓原本卡住的部位,反過來成為活動中「阻力最小」的地方,那麼這樣的伸展以及訓練,才能真正地解開卡住的關節,伸展緊繃的肌肉。
確實的伸展,第一個要先找出受到限制的部位在哪裡,這個部分要自學的話,可以大量課金課時間,去學習動作跟姿勢的評估方式。或者是上一對一課程,請教練幫你評估檢測,找出你動作姿勢上,有哪些受到限制的地方。
第二個則是訓練核心肌群,維持身體穩定直立的姿勢下,覺察自己是用該出力的肌肉在施力,引導關節活動到身體受限的地方。在受限的位置,藉由滑動、旋轉,甚至是按壓,逐漸把受限位置鬆開,讓身體活動度更大一些,再推進到新的受限位置,依序一個個伸展開來。
核心肌群用力,拉提骨架,產生活動空間,才能真正伸展到緊繃處
用前彎的伸展當例子,如果是胸椎關節卡住的情況下,造成前彎柔轉度不夠,那目標就是恢復胸椎關節的活動度。
方法一是用被動開胸椎的方式:以身體重量的方式穩定好頸椎跟腰椎位置,活動到卡住的胸椎,被動接受瞬間外力,打開胸椎。不過這個方式無法自己來,需要專業的治療師人員操作比較安全
方法二則是主動的用自身的肌肉,去拉動胸椎做活動。我會讓學員延伸脊椎,穩定好頭頸跟骨盆的位置,再活動到受到限制的角度。這時候我就讓學員做深呼吸,用胸廓去推動胸椎,同時身體小幅度的做旋轉、延伸、彎曲的胸椎活動。
當學員感受到原本胸椎緊繃的感覺不見了,再一次做身體前彎感覺前後差異。這時胸椎已經可以分節活動,學員通常都會很驚奇的發現:沒有放鬆腿部,手竟然可以比剛剛還要更靠近地面,而且膝窩的緊繃感也沒有那麼強烈了!
有些人遇到緊繃的部位,會覺得太棒了,只要把緊繃的地方弄開來,就可以輕鬆活動,身體健康。於是就會一直去伸展緊繃的部位,前面幾次感覺效果不大,就想要多做幾次去伸展更多。或者是用外在的按壓、按摩,把卡住的地方暴力打開來。
可是往往會發現,伸展到一定程度以後,就算伸展次數再多,力量再大,緊繃的地方也只會當下稍微放鬆一些。只要做其他活動,或是過一下子,身體很快又會緊繃回去。甚至原本沒有緊繃的部位,在伸展過後,反而產生痠痛感覺。
緊繃是身體的一種狀態表現,表示說在這個位置上,它不穩定,所以需要肌肉繃緊、關節卡死,藉由減少活動度,來保持結構上的平衡。因此我們做伸展,某種程度也使在破壞身體已經維持好的平衡。
如果伸展完畢,沒有建立新的姿勢穩定,那身體一樣很快會回到原本緊繃的狀態,畢竟這才是身體最習慣「阻力最小」的動作姿勢。
方法二則是主動的用自身的肌肉,去拉動胸椎做活動。我會讓學員延伸脊椎,穩定好頭頸跟骨盆的位置,再活動到受到限制的角度。這時候我就讓學員做深呼吸,用胸廓去推動胸椎,同時身體小幅度的做旋轉、延伸、彎曲的胸椎活動。
當學員感受到原本胸椎緊繃的感覺不見了,再一次做身體前彎感覺前後差異。這時胸椎已經可以分節活動,學員通常都會很驚奇的發現:沒有放鬆腿部,手竟然可以比剛剛還要更靠近地面,而且膝窩的緊繃感也沒有那麼強烈了!
遇到緊繃處,不要強推硬拉去伸展
有些人遇到緊繃的部位,會覺得太棒了,只要把緊繃的地方弄開來,就可以輕鬆活動,身體健康。於是就會一直去伸展緊繃的部位,前面幾次感覺效果不大,就想要多做幾次去伸展更多。或者是用外在的按壓、按摩,把卡住的地方暴力打開來。
可是往往會發現,伸展到一定程度以後,就算伸展次數再多,力量再大,緊繃的地方也只會當下稍微放鬆一些。只要做其他活動,或是過一下子,身體很快又會緊繃回去。甚至原本沒有緊繃的部位,在伸展過後,反而產生痠痛感覺。
緊繃與鬆弛是身體的平衡,伸展也需要相對應的肌力
緊繃是身體的一種狀態表現,表示說在這個位置上,它不穩定,所以需要肌肉繃緊、關節卡死,藉由減少活動度,來保持結構上的平衡。因此我們做伸展,某種程度也使在破壞身體已經維持好的平衡。
如果伸展完畢,沒有建立新的姿勢穩定,那身體一樣很快會回到原本緊繃的狀態,畢竟這才是身體最習慣「阻力最小」的動作姿勢。
或者是,原本緊繃卡住的部位是要當作支撐點,頂住某個不正常的壓力。結果過度伸展下,原本平衡的支撐點被解開了,卻又沒有建立新的肌肉力氣來支撐,或是足夠的關節空間緩衝。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失衡狀態。
而原本不正常的壓力就會傳到另一個部位累積,造成新的緊繃疼痛或是動作代償。
所以伸展與訓練是相輔相成,伸展把緊繃的地方拉開,訓練把無力的結構變穩定。身體在可以控制的狀態下,才是良好的「最小阻力」動作模式。而皮拉提斯,就是一項結合伸展與訓練的運動。
所以伸展與訓練是相輔相成,伸展把緊繃的地方拉開,訓練把無力的結構變穩定。身體在可以控制的狀態下,才是良好的「最小阻力」動作模式。而皮拉提斯,就是一項結合伸展與訓練的運動。
芳生的皮拉提斯課程(Fanson Pilates),會以彈力帶、皮球、軟墊......多種輔助道具,讓你很直覺地發現,在動作中產生的偏移歪斜,引導該出力的肌肉群用力,用其他感官去覺察到核心肌群的用力。
從這些基礎練習中,像積木一樣,一塊一塊的堆疊,建立更加挺立的姿勢、柔軟的動作、充滿力氣的動作表現。
如果你覺得肌肉緊繃,身體僵硬,想要用運動來改變身體狀態,增加體能,可以點擊下列的皮拉提斯課程,選擇一對一的皮拉提斯課程體驗,接著挑選合適的團課課程,讓皮拉提斯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如果你覺得肌肉緊繃,身體僵硬,想要用運動來改變身體狀態,增加體能,可以點擊下列的皮拉提斯課程,選擇一對一的皮拉提斯課程體驗,接著挑選合適的團課課程,讓皮拉提斯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