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,講到皮拉提斯運動的學習曲線不是一個等比例的線性狀態,而是一個像指數型的曲線狀態。前期雖然成長緩慢,但整體至少是向上成長。
不過某些情況下,有些同學除了沒有明顯進展以外,反而還覺得狀態變更糟,例如肌肉更緊繃、關節活動更卡,手腳力氣變更軟,甚至原本沒有痠痛狀況的部位竟然痠痛起來。
這樣的狀況讓他們很矛盾:究竟這樣的狀況是好還是壞?身體中出了內鬼,要中止交易嗎?還要持續訓練下去呢?
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聊聊,為什麼會有訓練後反而不舒服的現象,以及遇到這樣該怎麼辦?
因為身體已經喬出並習慣穩定狀態,當我們去伸展放鬆緊繃的肌肉,或是運動活動卡住的關節,當下可以緩解局部關節肌肉的壓力。
1.皮拉提斯啟動核心肌群,放鬆表層肌群,活動關節,體感覺舒服放鬆
你可以想像,這個循環其實是身體抵抗外力,自我保護的過程。只是身體把敵軍跟友軍通通當作敵軍。所以不論是調整體態、改善僵硬痠痛,還是提升體力,邏輯都是:「訓練新的姿勢動作直到熟練,覆蓋舊的模式,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狀態。」
這對應到前面講的,訓練時間跟進度表現,呈現出指數型關係,而不是線性關係。如果我們可以放大曲線的細部,應該會是長這樣:
因此在你訓練的初期,需要規律、密集的練習次數,讓身體頻繁接受刺激,來讓身體的狀態移動更加的明顯。當你持之以恆,練習到曲線的轉折點之後,新的身體狀態覆蓋掉舊的姿勢動作,才算是真正的狀態轉換,達成體態調整、痠痛緩解、體力提升。
不過某些情況下,有些同學除了沒有明顯進展以外,反而還覺得狀態變更糟,例如肌肉更緊繃、關節活動更卡,手腳力氣變更軟,甚至原本沒有痠痛狀況的部位竟然痠痛起來。
這樣的狀況讓他們很矛盾:究竟這樣的狀況是好還是壞?
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聊聊,為什麼會有訓練後反而不舒服的現象,以及遇到這樣該怎麼辦?
身體習慣平衡穩定的狀態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,看到懶骨頭試躺一下,結果驚為天人,躺下去太舒服了,於是在家裡開始捨棄椅子,要做什麼事情,首選就是躺在懶骨頭上。
有一天要坐火車去台東玩耍,4小時坐在直挺挺的座位上,過沒多久感覺自己的背跟腰開始酸緊,想要蜷曲放鬆,座椅又沒有服貼的支撐。於是坐一趟火車下來,就覺得腰痠背痛,緊繃不舒服,開始抱怨規劃搭火車的男(女)朋友。
這個經驗告訴我們,身體非常依賴穩定狀態,任何外來的變動進來,身體都會盡量平衡回到原來的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這意思是說,如果你原本喜歡蜷曲躺在懶骨頭上,習慣彎腰駝背,肚子挺出去的體態,那突然要你直挺挺端坐在椅子上,你很快就會覺得不舒服,覺得肌肉變緊繃,想要換回蜷曲放鬆的半躺姿勢。
有一天要坐火車去台東玩耍,4小時坐在直挺挺的座位上,過沒多久感覺自己的背跟腰開始酸緊,想要蜷曲放鬆,座椅又沒有服貼的支撐。於是坐一趟火車下來,就覺得腰痠背痛,緊繃不舒服
這個經驗告訴我們,身體非常依賴穩定狀態,任何外來的變動進來,身體都會盡量平衡回到原來的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注意喔!是平衡回到「原來的」狀態,而不是「好的」狀態。
這意思是說,如果你原本喜歡蜷曲躺在懶骨頭上,習慣彎腰駝背,肚子挺出去的體態,那突然要你直挺挺端坐在椅子上,你很快就會覺得不舒服,覺得肌肉變緊繃,想要換回蜷曲放鬆的半躺姿勢。
有慢性痠麻痛,通常都有錯誤代償模式
身體已經習慣了歪斜姿勢或錯誤動作一段時間,導致肌肉力量不平衡,局部的神經或關節產生過大的壓力,造成平常酸麻痛。
但身體面對不舒服的狀態,會自我調整,喬出一套方式,避開或減輕不舒服的痠麻痛感受。
這樣的狀態,表示在減輕不舒服的感受以及維持日常活動,這兩個端點,找到平衡。但不一定是「壓力最小」的好狀態!
比如說右腳扭傷非常痛,但又需要走路移動,於是身體會不自覺身體偏一邊,讓左腳承重,產生跛行或是三七步,減少右腳踝的壓迫,但左腳壓力變大;
或者是左手臂因為沾黏舉不高,為了拿到高處物品,肚子會往前凸,脊椎會自動地往右側彎,讓左手伸長一些,可以拿到物品,但脊椎壓力變大。
因此有痠麻痛現象,表現的姿勢動作大多數都是錯誤的代償模式。好處是暫時屏蔽掉不舒服的感覺,除非做到特定角度的姿勢或動作,才會有明顯的痠麻痛;或者是痠麻痛持續出現,只是強度變小,讓你覺得困擾但不會影響身體功能。
身體面對變動,第一時間是抵抗,並調回原來狀態
像我一些學生來上皮拉提斯的目的,是要改善體態,減緩酸麻痛。但有時候學生會反映,運動當下不會痠麻痛,甚至有肌肉關節舒展開來的感覺,這樣的感受讓他們覺得非常開心雀躍。
但是隔天,會覺得肩頸或是後腰突然肌肉緊繃、關節僵住,甚至酸麻痛的強度還比之前的感受更強烈。可是再過一天,痠麻痛程度又下降,回到平常程度。
但是隔天,會覺得肩頸或是後腰突然肌肉緊繃、關節僵住,甚至酸麻痛的強度還比之前的感受更強烈。可是再過一天,痠麻痛程度又下降,回到平常程度。
等到下次運動訓練時,肌肉關節舒展開,覺得放鬆,隔天又非常不舒服,接著又回到原點。這樣的循環反覆出現,加上狀態還沒有突破瓶頸時,心裡就會出現「該不該暫停、放棄」的徬徨聲音。
因為身體已經喬出並習慣穩定狀態,當我們去伸展放鬆緊繃的肌肉,或是運動活動卡住的關節,當下可以緩解局部關節肌肉的壓力。
但是身體的本體感覺、肌力、動作模式還沒有重新被建立起來,所以這時身體反而會「把壓力緩解的狀態當作異常狀態」,很習慣性地回到身體最熟悉的穩定緊繃狀態。
比如說腳踝受傷,徒手治療放鬆完,腳踝產生活動空間後,嘗試正常步伐走路。受傷腳又開始覺得不舒服,於是步態回到跛行,站姿變成三七步。
訓練的反覆迴圈
不只是有痠痛病人,平常人訓練也會發生這樣的狀況。
當我們運動,肌肉的向心、離心收縮、關節的活動,某方面也是破壞原先身體的穩定狀態,產生疲勞損傷,所以當下你覺得會喘、會累,肌肉很酸不舒服。
運動後身體開始進行修復,並且加強保護,抵抗外力,避免產生更多更多的疲勞損傷。整體表現上,本能的就會縮回去原本舒服的狀態。
訓練前期,動作經驗的累積少於疲勞損傷的產生,身體還在調適訓練的變動,因此進步會非常緩慢,你不會在訓練幾次後,就感受到明顯的差異變化。只有持續的訓練,動作經驗可以抵銷訓練造成的疲勞損傷,修復後的穩定狀態才會向上提升,比原先的狀態更強壯!
於是產生這樣的流程:
1.皮拉提斯啟動核心肌群,放鬆表層肌群,活動關節,體感覺舒服放鬆
>
2.身體原本的安穩狀態被打破,訓練產生正常的疲勞損傷
>
>
3.身體要修復疲勞損傷,會產生保護機制,抵抗外力,避免又產生額外的疲勞損傷
>
4.保護機制可能會肌肉變更緊繃,神經張力更高張,關節卡更緊,導致體感更不舒服,甚至痠麻痛症狀更加明顯
>
5.修復完成後,身體回復到「原本」的安穩狀態,或是經驗值夠多,提升到新的狀態
![]() |
(當訓練刺激夠多,動作經驗多於訓練產生的疲勞損傷,身體修復後,就可以向上提升到新的安穩狀態,進入新的訓練循環。) |
你可以想像,這個循環其實是身體抵抗外力,自我保護的過程。只是身體把敵軍跟友軍通通當作敵軍。所以不論是調整體態、改善僵硬痠痛,還是提升體力,邏輯都是:「訓練新的姿勢動作直到熟練,覆蓋舊的模式,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狀態。」
這對應到前面講的,訓練時間跟進度表現,呈現出指數型關係,而不是線性關係。如果我們可以放大曲線的細部,應該會是長這樣:
(身體狀態隨著訓練起起伏伏,但總體呈現向上進步的趨勢。) |
該怎麼做?
因此在你訓練的初期,需要規律、密集的練習次數,讓身體頻繁接受刺激,來讓身體的狀態移動更加的明顯。當你持之以恆,練習到曲線的轉折點之後,新的身體狀態覆蓋掉舊的姿勢動作,才算是真正的狀態轉換,達成體態調整、痠痛緩解、體力提升。
詳細的細節可以點進文章中,如果確實完成,運動習慣建立起來後,通常可以像騎腳踏車的輪子一樣,自動運作,長遠走下去。
嘗試皮拉提斯來調整身體狀態
如果你覺得姿勢彎腰駝背,很容易肩頸僵硬、腰痠背痛。而且體力越難負擔費力的活動,可以試試看皮拉提斯。
在皮拉提斯的課堂,誘發核心肌群穩定你的脊椎姿勢,自然的讓身體用肌肉的力氣做支撐,而不是用關節卡住;
在皮拉提斯的課堂,誘發核心肌群穩定你的脊椎姿勢,自然的讓身體用肌肉的力氣做支撐,而不是用關節卡住;
局部壓力、神經張力降低,你的神經跟肌肉變得比較柔軟,可以做更多的伸展以及活動;
加入阻力負重、動作協調、心肺耐力的訓練,身體狀態提升變快,能力變強。
體力提升,身體支撐變好,同時視覺上變得更高挑,給人充滿精神活力的感覺印象,你也更有動機持續皮拉提斯練習,就像腳踏車輪子轉動一樣,產生身體狀態持續向上的正循環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