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也有同學反應:「老師,你剛剛放瑜珈磚在我腰上,保護它不要掉下去。我做完抬腳後,屁股跟大腿變得更酸更累。不過老師,怎麼你瑜珈磚放上來那麼吃力,我以為我的抬腳會更輕鬆更容易完成欸!」
很多人都知道,當好的教練指導後,動作會變得比較輕鬆,表現會更加厲害;但如果教練指導後,原本做得還算順暢的動作,變得更加難做,表現也變得更差。那麼心裡就會納悶:這樣指導的教練,究竟是好的教練,還是誤人子弟的教練呢?
人類有各式各樣的動作,有正常的動作、好的代償動作,也有壞的代償動作。壞的代償動作,就是在一個協調動作中,應該活動的關節肌肉不去活動,導致某些肌肉關節過度使用的狀態。而過度使用的關節跟肌肉,就很容易產生磨損以及受傷的狀態。
身體的動作,就像學生時代的分組報告
壞的代償動作就好像學生時期分組報告,任務分下去後,有些組員直接擺爛,反正選修通識課,及格很棒,被當也沒差;相對有些組員才不想被當,甚至想拿書卷獎,於是把屬於擺爛組員的任務攬在自己身上。但是報告畢竟不是整個小組齊心合力完成,所以「整組」成績就維持普通,甚至在及格邊緣。
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,擺爛組員發現同組有人會幫我欸,太棒了繼續廢下去;認真組員一而再再而三為報告救火,結果最後作業量太大,根本救不來。結果分組報告交不出來,整組人的成績被當了。
助教發現以前都可以準時交報告,現在怎麼竟然交不出來呢?調查發現,原來是分組報告的任務分派,有些人擺爛不做,有些人拼命救火,於是助教採取了2個動作:
1.認真做報告的同學,辛苦了,以後只要完成你們該做的任務就可以了。
2.擺爛等別人的同學,加油囉,現在助教只盯你一個人,完成該做的任務。
可以想像,以前認真做報告的同學,現在沒有多餘的任務要操心,應付原本的作業根本綽綽有餘,而且輕鬆愉快,很快就把自己的成績給拉回到高分的水準。
擺爛同學的狀況就不好過了,因為以前都沒在做事情,所有基本的查資料,抓重點,做簡報,統統要重新學習,自己獨力完成。
但畢竟是分組報告,認真同學習慣當救火員,發現擺爛組員快不行時,在助教沒發現下,偷偷幫助擺爛組員一些些。不過只要被助教發現後,就會整個砍掉重來。逼迫擺爛同學一定要沒有幫忙的情況下,自己完成作業。
等到擺爛同學熟悉自己該做的事情後,助教又再次把同學分組,重新分派報告作業,讓同學互相合作完成。這次因為擺爛同學被訓練過,因此可以跟認真同學一起合作,齊心協力完成報告作業,整組得到高分成績!
教練的重要性,在於分辨出不用力,以及過度使用的代償
如果你很有上面的分組經驗,回到動作調整上,你就會知道:教練等同於分組的助教角色。身為教練,要幫學生的就兩件事情,一件事情是把不活動的關節跟肌肉給喚醒,另一件事情則是把抑制過度使用的肌肉關節。讓身體的動作與發力,盡量回到均衡的狀態。
當教練調整你姿勢,你會覺得活動比較輕鬆,是因為把肌肉關節過度的代償負擔給拿掉;而覺得更難做更累,是因為沒有代償動作幫忙,逼迫太久沒使用的肌肉群該用力,已經卡住的關節要開始伸展活動。
用腳後踢的動作來舉例代償模式
比如說在四足跪姿下,輪流做出腳的伸直後踢。這個動作原則核心肌群用力,穩定腰腹;後背穩定上半身,保持肩胛不聳肩;屁股帶動大腿,膝蓋伸直往後延伸抬起。要完成動作,必須背部、腹部、屁股的共同協調用力,才能保持身體不晃動下,做出直膝抬腳的動作。
如果說屁股不用力的話,那麼腳就會抬不高。而身體為了讓腳抬高,就會可能旋轉骨盆,讓腳旋轉上來;或者是彎折腰椎當支點,像蹺蹺板把腳給蹺上來。
如果已經習慣這樣做很久,身體適應代償動作,這個活動做很多次,你不會感覺到屁股肌肉累,反而是腰部會有點酸。相反的,同樣的動作,我在你的腰上面放上一顆球,要求你動作過程中,不能讓球掉下來,你會怎麼做?
因為球很容易滾動,只要底座歪斜太多,球就會滾走。因此這時候,你自然而然會放棄骨盆的旋轉的策略,避免屁股左右的晃動讓球掉下去;你也會避免去彎折腰部,減少前後方向的高低差。因此你最終,會仰賴屁股跟腿部的肌肉發力,抬高你的腿。
同時我又要求你的腳抬高位置跟剛剛一樣,此時此刻,你的屁股跟大腿勢必得更用力收縮,對抗你腿部的重量,把腳再抬高一點點。
如果,久沒用力的肌肉已經太累,你的骨盆跟腰椎會開始偷偷旋轉跟彎折,幫你把腳抬高一些。但同時也讓球產生滾動,導致球從旁邊滾落下來。表示到最後面,身體還是偷偷用骨盆和腰椎代償。
有調整,一定會有改變
做完這套動作練習後,你的感覺會是:教練調整我姿勢以後,變得好難做,而且好累。
所以你可以觀察看看,當教練調整你的姿勢,當下讓你覺得動作變難做,而且表現更差。但是動作結束後,原本你活動完會不舒服的部位、肌肉、關節,是不是變得更加輕鬆?原本不舒服的感覺變得更少?
但是分組報告的事情結束了嗎?還沒!
被啟動的關節跟肌肉,要應用到其他動作
後續的發展,擺爛同學有可能持續的同心協力合作下去;也有可能故態復萌,漸漸地又變成認真同學在救火;也有可能擺爛同學跟這組同學認真合作,但是換成其他組別,又回復到「我就爛」模式,繼續讓別人救火 ;甚至有可能擺爛同學跟喜歡的人同一組後,為了討好對方,變成認真組員,負責分擔心上人的工作任務。
所以學生常常反應一個現象:比如在側躺姿勢下,做側邊抬腳踢腿的動作時,屁股很有用力的感覺。可是換成站立姿勢,做深蹲的動作,屁股就沒有用力的感覺,反而大腿的用力感覺遠遠大於屁股用力的感受。
當你可以打破舊有錯誤代償模式,啟動之前很少用力的屁股肌群,下一個階段的訓練重點在於:如何在橋式、深蹲、踩蹬......其他屁股該用力動作,也叫出屁股肌肉出來用力。這邊可以把屁股肌肉,替換成核心肌群、背肌......其他肌肉。
也就是說,無論目的是要肌力的促進、體態調整、還是疼痛控制,訓練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被應用時,身體仍然會採用原本最為習慣的動作模式。
要把訓練成果應用到生活中,就需要在各種不同姿勢、動作、負重,以及協調的練習,讓陌生的動作內化成為熟悉的反應。
皮拉提斯不只是運動,也是動作學習
這個就是動作學習的課題,如何讓刻意練習誘發的動作模式,內化轉變成自動導航模式。而皮拉提斯,就是一門同時教你學習動作的運動。
皮拉提斯動作有躺、趴、坐、站,在不同的姿勢下,啟動身體的各種肌肉群。而要啟動這些肌肉有一個前提,也就是脊椎要保持穩定的狀態。穩定不是繃緊僵直,也不是隨著身體擺動,而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,延伸脊椎,不被其他部位干擾。
習慣在這個狀態下運動後,你會自然地建立「身體中線」的概念。一旦你姿勢駝背、站了三七步,過度使用某個肌肉或關節,身體就會提醒你,該回到前後左右對稱,均衡用力的狀態。避免過大的關節壓迫、肌肉過度使用而導致受傷的情況。
如果你對皮拉提斯運動有興趣,想要邊運動邊學習動作與姿勢控制,可以點擊下方的Fanson皮拉提斯課程,挑選課程,或是私訊詢問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