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是呢,當他把自己的動作,做到極限的時候,其實他的身體是在晃來晃去,一直產生代償動作。
所以這時候,我就會用口頭提示,或是手觸覺,去引導他說,注意力先放在身體,先感受到脊椎穩定好,再去挑戰手跟腳的動作!
學生在下課後就會來問說:
「老師,運動不是強度越強,效果越好嗎?」
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我的警鈴瞬間「咿喔咿喔」響了起來。
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我的警鈴瞬間「咿喔咿喔」響了起來。
訓練量=強度x頻率
想想以前的時候,學校的體育教育都沒有講到這一塊,以至於大家都會直覺的想說,訓練量=強度,因此任何事情只要越強,訓練越多,效果越好。
假如這個邏輯成立,那世界上的事情就簡單許多。任何事情只要強度開到最強,就直接達到完美境界,不用循序漸進練習了。
事實上,訓練量=強度x頻率。強度越強不一定效果越好。強度低一點,但頻率高,也能達到足夠的訓練量。
皮拉提斯訓練核心肌群,微調脊椎姿勢
講更精確一點,練習核心肌群其實就是控制你的脊椎。
核心肌群讓脊椎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下,手跟腳的大肌肉群才出來做肢體大動作。因此最重要的前提是,核心肌群用力穩定脊椎。
所以在皮拉提斯的課堂上,我通常都會一直強調:
「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屁股、肚子、身體上。」
「感覺肌肉微收,保持這些部位的穩定。」
「慢慢的,順順的,舉起你的手,抬起你的腳……」
這也是為什麼,當你在看YouTube,或者是體驗皮拉提斯的課程,你會發現: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躺著、趴著的姿勢下,做出抬屁股、捲腹,或是抬手這些動作。
躺姿或是趴姿,就是在身體承重壓力最小的位置下,先建立你的脊椎穩定性。
既然訓練量=強度x頻率,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在皮拉提斯的運動中,強度越強,負重越重,角度越大,動作越快,是不是效果會比較好呢?
答案是不見得,分兩種情況。
第1種,如果你的狀況是,脊椎一直處於代償不穩定,或是卡住沒有活動性的狀態下,強度越強,反而越容易讓你的關節或是肌肉產生受傷的風險。
第2種,反過來說,如果你對於每一種姿態下,脊椎穩定的控制都很熟練,對於身體感覺的覺知也非常敏銳。那麼提高強度,確實是一個可以快速增加你的運動效果的方式之一。
舉個例子來說,如果你目標要讓你的肌肉線條特別的明顯,直接用大重量的訓練,去刺激你肌肉的生長肥大,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方法之一。
但前提是,當你在舉起大重量負重之前,你必須確保核心肌群啟動,讓肩胛後背、腹部、骨盆,保持穩定的狀態。這樣當你舉起負重的時候,才不會導致你的關節壓迫,或是肌肉拉傷。
後來我又關懷了一下幾位同學,詢問為什麼會積極的想要把強度拉得那麼強?
聽完這幾位同學的想法後,歸納出來,是因為知道回去之後,就要開始照顧家庭、忙碌工作。
核心肌群讓脊椎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下,手跟腳的大肌肉群才出來做肢體大動作。因此最重要的前提是,核心肌群用力穩定脊椎。
所以在皮拉提斯的課堂上,我通常都會一直強調:
「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屁股、肚子、身體上。」
「感覺肌肉微收,保持這些部位的穩定。」
「慢慢的,順順的,舉起你的手,抬起你的腳……」
這也是為什麼,當你在看YouTube,或者是體驗皮拉提斯的課程,你會發現: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躺著、趴著的姿勢下,做出抬屁股、捲腹,或是抬手這些動作。
躺姿或是趴姿,就是在身體承重壓力最小的位置下,先建立你的脊椎穩定性。
提升皮拉提斯強度,訓練效果會好嗎?
既然訓練量=強度x頻率,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在皮拉提斯的運動中,強度越強,負重越重,角度越大,動作越快,是不是效果會比較好呢?
答案是不見得,分兩種情況。
第1種,如果你的狀況是,脊椎一直處於代償不穩定,或是卡住沒有活動性的狀態下,強度越強,反而越容易讓你的關節或是肌肉產生受傷的風險。
第2種,反過來說,如果你對於每一種姿態下,脊椎穩定的控制都很熟練,對於身體感覺的覺知也非常敏銳。那麼提高強度,確實是一個可以快速增加你的運動效果的方式之一。
舉個例子來說,如果你目標要讓你的肌肉線條特別的明顯,直接用大重量的訓練,去刺激你肌肉的生長肥大,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方法之一。
但前提是,當你在舉起大重量負重之前,你必須確保核心肌群啟動,讓肩胛後背、腹部、骨盆,保持穩定的狀態。這樣當你舉起負重的時候,才不會導致你的關節壓迫,或是肌肉拉傷。
學生高強度練習的底層原因:頻率不夠
後來我又關懷了一下幾位同學,詢問為什麼會積極的想要把強度拉得那麼強?
聽完這幾位同學的想法後,歸納出來,是因為知道回去之後,就要開始照顧家庭、忙碌工作。
在家根本沒有完整的時間跟空間,可以安安穩穩平平靜靜的,鋪好一塊墊子,全心全意練習這些脊椎控制的活動。
而在團課或是個人課,這一個小時內,是學生排除萬難,挪出來給自己的珍貴運動時間。
所以呢,學生們很把握每次來上課的時間,盡可能把我教的很多動作,要做到滿,做到足。讓自己來這一次的運動效果最大化。
但如果把課堂學到的內容,拆解分散到日常生活中呢?
從課堂到生活,提高頻率,增加訓練量
我可以理解,生活有其他的面向需要照顧,不見得有完整的時間跟空間可以自我練習;二來是學生也很難把一個小時的所有動作跟細節記清楚。
因此不管是皮拉提斯、重訓、瑜珈,還是一些運動的課程,很少學生會「直接」把教室練習的動作應用在生活上。
不是說學生不去用,而是說,可能沒有人教他們,課堂的動作如何應用在生活中。
因此,我把我的墊上以及器械皮拉提斯課程,做了新的改版。
Fanson新版皮拉提斯課程
目前是一個月一個主題,而5月是基礎核心控制。在課堂中,我會讓你感受,在各種姿勢下,如何覺察你的後背肩胛、腹部、骨盆的核心穩定。
而每一堂課,我會列出一兩個日常小活動。結合當天課程的練習項目,讓你在日常生活中,遇到類似的情境時,就能夠複習上課的練習項目。
而這些小活動,是我以前在復健科,擔任物理治療師時,觀察很多病人受傷的狀況後,歸納出來在日常生活中,預防受傷的動作。
運動總量=強度x頻率,對於皮拉提斯初學者來說,訓練的強度,保持在可以感受核心肌群用力的程度,同時在課堂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反覆應用,加強與身體感覺和動作的連結。
而對於皮拉提斯進階者來說,在脊椎穩定下可以自由做出手腳活動時,在生活中的特殊活動(例如專項運動),或是日常搬重物、上下樓梯,加入核心穩定的力量,除了增加運動表現,還能減少受傷風險。
如果你開始對於皮拉提斯有興趣的話,歡迎點擊下方課程連結,裡面就有我的團課、私人課的教課資訊囉!